1、释义 君主如船,百姓如水,水既能使船安稳地航行,也能使船沉没。
2、 谓喻 “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”,亦作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,简称“载舟覆舟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3、意指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,反之必有弊害。
4、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。
5、 出处——最早出自孔子 (一)原文见《荀子.哀公》篇,是荀子讲述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。
6、鲁哀公问于孔子曰:“寡人生于深宫之中,长于妇人之手, 寡人未尝知哀也,未尝知忧 也,未尝知劳也,未尝知惧也,未尝知危也。
7、”孔子曰:“君之所问,圣君之问也,丘、小 人也,何 足以知之?”曰:“非吾子无所闻之也。
8、”孔子曰:“君入庙门而右,登自胙阶, 仰视榱栋,俯见几筵,其器存,其人亡,君以此 思哀,则哀将焉而不至矣?君昧爽而栉冠, 平明而听朝,一物不应,乱之端也,君以此思忧,则忧将焉而不至矣?君平明而听朝, 日昃 而退,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,君以思劳,则劳将焉而不至矣?君出鲁之四门,以望 鲁四郊,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, 君以此思惧,则惧将焉而不至矣?且丘闻之,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。
9、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,君以此思危,则危将焉而不至矣?” (二)《荀子•王制篇》中有这么一段话:“庶人安政,然后君子安位。
10、传曰:‘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;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’。
11、” (三)唐初魏征和唐太宗也多次转引这样的观点。
12、见《贞观政要•论政体》:“臣又闻古语云:‘君,舟也;人,水也。
13、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
14、’陛下以为可畏,诚如圣旨。
15、” (四)唐•魏徵《谏太宗十思疏》:“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;载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
16、” 五、故事 战国时,邯郸籍著名思想家荀况,在他的不朽著作《荀子•王制》篇中,说:“君者,舟也;庶人者,水也;水者载舟,水者覆舟。
17、”意思是说:统治者像是一条船,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,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,也可以将船淹没掉。
18、 唐贞观后期,魏征在著名的《谏太宗十思疏》中说:“怨不在大,可畏惟人。
19、载舟覆舟,所宜深慎。
20、”意思是说:怨恨不在于大小,可怕的只在人心背离。
21、水能载船也能翻船,所以应该高度谨慎。
22、 唐太宗对荀子和魏征的这一观点十分欣赏,在与君臣讨论国家的治理问题时,多次引用和发挥了这一观点。
23、他在《论政体》一文中说:“君,舟也;人,水也;水能载舟亦能覆舟。
24、” 荀子、魏征和唐太宗,都深深懂得人民的力量是极其伟大的,十分强调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。
25、他们的这一光辉思想,为历代统治阶级所接受。
26、对历代统治者尊重民情民意,执政为民,起到了积极参与的促进作用。
27、 成语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”、“载舟覆舟”便源于荀子、魏征和唐太宗谈论君与民的关系及其重要性故事。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标签: